媒体报道,近日在山西太原某加油站内发生一起“加油纠纷”,一名男子称自己爱车是28升容量的油箱,竟被加油站加进了42升汽油,愤而投诉加油站“作弊”。
事件回顾:超出标注容量的加油疑云
据悉,这位车主的爱人同一天在加油站加了两次油,“我28升的油箱第一次加23.28升没加满,第二次又加了18.45升加起来是41.73升!这肯定不对!”这位车主当场要求市场监管局介入。
事情发生后,当地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对该加油站的设备进行了检查,发现该加油机铅封完好,检验合格标也在,证明加油机没有问题。
为了弄清楚这辆车油箱里到底有多少油,双方约定前往4S店内现场验证,将车油箱内的油全部抽出来然后进行测量。在众人的见证下,工作人员使用专业仪器进行抽油,结果竟从汽车油箱中抽出了43升汽油!
车主本人见此结果后心服口服,没有任何异议,随后还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了郑重道歉视频。
专业解读:油箱容量≠实际容量
为什么油箱上明明标注是28升的容量,却能装进去更多的油呢?其实这是因为油箱上标注的容量≠油箱的最大容量。
据中石化科普,油箱上标注的容量是“安全容量”也叫作油箱的额定容积,国家有规定“汽车燃油箱的额定容积应控制在燃油箱最大容量的95%”,即油箱的实际容量至少应比其额定容积大5%。
之所以有如此规定,是因为油箱在设计时考虑到燃油热胀冷缩的特性,为保证行车安全在汽车加油加到额定容积后,油箱内必须留下一定的安全空间
计量检定机构曾随机选取了10种车型进行测试,发现各类汽车油箱的实际容量比油箱上标注的至少大5%,有的达到了10%。
此外汽车油箱只是个容器,不是计量器具,其实际容量会在不同温度、不同的箱内压力下发生变化,所以根据油箱的额定容积来判断加油机的计量是否准确不科学。
传统铅封的局限与智能铅封的革新
尽管传统铅封在此次事件中证明了设备未被篡改,但其被动式监管模式存在明显短板。若采用智能铅封条,纠纷或将高效化解:
1、全流程数字化管理
集成实时监控、无线组网与主动预警功能,实现铅封任务下发、执行、追溯全链路闭环管控,杜绝人为干预。
2、消费者自主核验
车主通过配套APP即可实时查看铅封状态,加油前确认设备安全性,异常情况即时预警并同步监管部门。
3、降本增效双赢
市场监管局可减少现场核查频次,节约60%以上监管成本;加油站则通过技术背书增强公信力,降低纠纷处理的人力与时间损耗。
行业启示:智能化升级势在必行
此次纠纷虽告一段落,却为行业敲响警钟:
保障经营合规性:智能铅封可有效防范内外部的非法篡改行为,维护加油站诚信经营;
提升消费信任度:技术透明化能强化消费者信心,塑造品牌科技形象,助推客流增长;
构建行业新生态:通过大规模应用智能监管设备,可推动建立公平、透明、高效的加油消费环境。
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领域的今天,加油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已非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唯有拥抱技术创新,方能实现监管效能与用户体验的双重提升,让每次加油都成为放心之选。